本网讯(吉林经济研究中心 供稿)9月26日,吉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吉财学术专场暨“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祝国平、杨楠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和总结讲话。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以及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会。本次会议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由我校科研处、吉林经济研究中心承办。

祝国平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对长期关心学校发展的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及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指出,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省份,在产业结构优化与数字经济融合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产业链韧性不足、创新动能待强化等挑战。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吉林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期待通过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智慧。

郭连强代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强调,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当前吉林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亟需理论研究的深入引导与实践层面的持续探索。他充分肯定了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服务吉林振兴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并希望专家学者继续为吉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研讨会开幕式由吉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曹忠威主持。

上午的主旨报告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主旨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陈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对吉林的思考”为题,系统梳理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逻辑,详细阐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五大特征和构建路径。他在深入分析吉林省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与机遇挑战后,提出若干契合吉林省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的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推动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路借鉴。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强教授围绕“面向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从新动能、新治理、新增量等维度,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趋势,揭示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以上海实践为镜,从强化制度供给、打造多任务情境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企引导带动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路径,为吉林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环节由吉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丹主持。

在第二阶段主旨报告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丽娜围绕“吉林省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分享研究成果。她分析了吉林省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新亮点,发现吉林省产业发展存在工业结构失衡、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不匹配、新兴产业链关键环节断层、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她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业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为吉林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路径参考。

国家高端智库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刘威分享了关于“东北振兴再出发:从问题思维到优势视角”的思考。他从历史发展角度系统梳理了新旧东北现象的问题化逻辑,深入分析东北振兴政策从经济脱困、结构转型到创新驱动的阶段性特征。他指出,东北振兴再出发需要突破性、非常规的政策创新,通过外嵌式制度创新与内源式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径为东北振兴探索新方向。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刘兆国以“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思考”为题,详细阐述了全国汽车产业运行现状以及“新四化”转型进展,他深入分析了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成效与面临的挑战,从现代化创新体系、现代化零部件体系、现代化营销体系、现代化新业态培育体系、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等五方面系统阐述了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路径探索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环节由吉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金桥主持。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上,王丹介绍了吉林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以及在服务吉林振兴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大数据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木仁阐述了研究院在低空经济智能化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应用前景。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强教授、吉林省盛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泓洋博士等共同围绕“数字经济与吉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展开深入探讨。针对人才外流、政策连续性不足、资源配置失衡等深层次问题,夏泓洋提出,吉林需立足特色产业,通过精准施策、强化数据赋能与产学研协同,务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陈强通过对比杭州与深圳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产业升级必须因地制宜,关键在于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制度文化,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针对吉林产业如何凸显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核心问题,陈耀提出必须最大化发挥“黄金玉米带”等独特优势,并充分发挥长春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圆桌论坛由吉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新光主持。

杨楠在闭幕式讲话中对本次研讨形成的共识进行了总结,她强调吉林产业未来发展应把握三大方向:一是坚持差异化路径,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汽车、农业、冰雪等特色领域构建不可替代的产业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突出协同赋能,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科研平台的智力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动能。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与路径的认识,更为吉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论坛所凝聚的共识与建议将进一步助力吉林立足资源禀赋、瞄准产业前沿,在全面振兴进程中走出特色鲜明、动能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初审:王丹
复审:李元元
终审:李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