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郭建辉)10月25、26日,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校长宋冬林教授等6位学者的5部作品获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袁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往届张培刚奖获奖代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湖北省与武汉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所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金融、工商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等参加了活动。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谭崇台转达了对活动的祝贺。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别在会上致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夏振坤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培刚先生的夫人谭慧研究员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宋冬林、朱玲、魏尚进、路风、陈诗一发表了获奖感言。
活动期间举行了2014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题为“改革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参会专家学者通过探讨如何改革和创新释放经济活力,寻找经济发展新动力,谋求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校长宋冬林及其获奖作品简介如下:
宋冬林,男,1957年12月生,辽宁庄河人。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吉林财经大学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
宋冬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学术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科研成果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本次获奖论文为《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中国社会科学》,2011,[2],合作者王林辉、董直庆),该文将资本分为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两类,利用两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阐释经济增长是资本体现式和中性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利用建筑资本质量不变假定构建出资本质量指数来调整设备资本存量,考察资本即期服务效率调整后的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为判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附:历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及获奖作品
第一届获奖者及获奖作品
何炼成:《中国发展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二届获奖者及获奖作品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决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胡必亮:《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的乡村发展》(英文著作),2007年
刘遵义等:《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第三届获奖者及获奖作品
德怀特·帕金斯:《Economics Of Development》(发展经济学),2006年
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II》,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卢锋:《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1978-2006)——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3期
张军等:《中国为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第四届获奖者及获奖作品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与证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曙光:《博弈:地权的细分、实施和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主笔
徐滇庆:《终结贫困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合作者柯睿思、李昕
白重恩:《谁挤占了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沈坤荣:《企业间技术外溢的测度》,《经济研究》,2009第4期,合作者为李剑
第五届获奖者及获奖作品
朱玲:《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宋冬林:《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2期,合作者王林辉、董直庆
陈诗一:《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3)
魏尚进:《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2): 459-94, Co-author, Robert Koopman, Zhi Wang)
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